平台首页 养生资讯 食疗养生 运动养生 理疗养生 母婴常识 中医偏方 健康商城 |
养生资讯 | http://www.hyyqt.com#http://www.zhongshijiankang.com |
秋季吃山药 到底好不好?【烹饪技巧】
发布时间:2025/1/9 10:19:03 发布人:我爱养生 点击:62
在超市,2.4元一斤的圆山药,不时有人驻足挑选。而6.6元一斤的铁棍山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家住一元路的王阿姨,听说山药炖排骨能去燥,准备带一些回去,不过看到不同的山药就犯愁了,到底买哪一种好呢? 而在集贸市场,普遍见到的是3元一斤的圆山药。宝丰菜场一个小摊引起主妇们驻足,这里售卖红薯及一些像手掌一样扁平的东西,标价牌写着:“佛手山药,4元一斤”。 主妇们为了3元一斤的圆山药和4元一斤的佛手山药犹豫不决。喜欢尝鲜的吴阿姨曾买过佛手山药,对同伴说:“这个山药挺好吃的,有点像土豆”。 扁扁像只手、圆圆像个擀面棍、细细像树枝,这就是武汉现在一般能见到的三种山药。在白沙洲大市场,襄阳的铁棍山药和河北的圆山药最近销路不错。在一些饭店,厨师们将山药焯水后,淋上桂花或蓝莓酱,就是一道很好的开胃凉菜;将山药清炒,是一道很爽口的时令菜。 秋季吃山药,到底好不好? 武汉普仁医院中医科主任谢玲介绍,现在不少人感觉口干舌燥、声哑干咳、皮肤干燥等,这是秋季最明显的气候特点——“燥”。 谢玲解释,作为白色食物之一的山药,中药材称淮山、淮山药、怀山药等。因其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物美价廉的补虚佳品,尤其山药含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益肺止咳。而且,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食疗佳品。补脾养胃以铁棍山药最佳。 谢玲说,一般的进补食材,很多吃了易上火不说,真正身体十分虚弱的人还难以吸收,容易适得其反。而山药性温和,不寒不燥,易吸收,各种体质的人都可接受。但山药有收涩的作用,故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实邪者(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如面赤、腹痛等)也要忌食。 山药清蒸不如清炒 生吃最保持营养 对于武汉市面上易见的这三种山药,哪种清蒸、哪种清炒呢?武汉市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眭红卫告诉记者“各种山药的烹饪方式其实是看自己的喜好,没太大讲究”。 不过对于山药烹调怎样口感最好,眭红卫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个小诀窍——圆山药脆爽,清炒可口;而佛手山药淀粉含量较高,口感软糯适合蒸着吃,铁棍山药介于二者之间,煲汤是不错的选择。 眭红卫解释,山药既可作主粮又可作菜肴,能清炒、炖汤、拔丝等等,是个全能型食材。而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 很多人认为清蒸最能保持山药的营养其实不尽然,“如果单说营养成分,生吃最能保持,焯水放凉其次,清炒还比清蒸好”眭红卫说。 山药去皮有诀窍 戴手套水中削 山药削皮很麻烦,粘液中含植物碱和皂角素,沾在身上还会发痒,怎么去皮最方便呢? 眭红卫建议可戴塑胶或一次性手套,在水中削山药皮。这样不仅不会让粘液粘在手上,也可以防止山药在手中打滑。 如不慎粘液粘到手上怎么办?“可先用清水加少许醋洗”谢玲支招,山药皮容易导致皮肤过敏,刚削完山药的手不要乱碰,马上多洗几遍手,要不然就会抓哪儿哪儿痒。食用油涂于手上可有缓解。山药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以防止氧化发黑。 |
相关信息
○ 用微波炉热牛奶可取吗【烹饪技巧】○ 蔬菜巧焯水营养不“逃跑”【烹饪技巧】○ 煎炸烹炒用根筷子判断油温【烹饪技巧】○ 新土豆多炖 老土豆醋炒【烹饪技巧】○ 怎样热牛奶不破坏营养【烹饪技巧】○ 山楂的四大功效 山楂可祛斑瘦身【中医常识】○ 气郁体质的人都有什么表现怎么调理【体质养生】○ 玛卡壮阳吗?盘点玛卡的吃法【中医常识】○ 炒菜时该怎么放葱姜蒜【烹饪技巧】○ 失眠多梦盗汗怎么回事?该怎么办?【中医常识】○ 怎么煮绿豆汤更解暑【烹饪技巧】○ 做什么菜加酒香而不腻?【烹饪技巧】○ 首个“全民营养周”活动今日开幕【饮食资讯】○ 脸上有斑该怎么办?脸上有斑该怎么去除?【中医常识】○ 掌握这10个技巧你也是烘焙专家【烹饪技巧】○ 看痛风挂什么科,痛风有哪些症状?【中医常识】○ 与众不同的蒸蛋:石灰蒸蛋【烹饪技巧】○ 木耳冷水泡香菇温水发【烹饪技巧】○ 放调料的最佳时间【烹饪技巧】○ 囤年货 存放不当小心“冰箱食物中毒”【烹饪技巧】○ 什么是辟谷排毒?辟谷养生对身体有何益处【中医常识】○ 气虚痰湿体质的人要怎么调理【体质养生】○ 如何从脉象看疾病,中医教你如何号脉!【中医常识】○ 男人裸睡和女人裸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你知道吗?【中医常识】○ 丰胸排毒操赶走身体垃圾 让罩杯猛涨【中医常识】○ 7种吃法让营养更丰富【烹饪技巧】○ 叶菜要少煮 豆子要多煮【烹饪技巧】○ 脸部排毒的症状,部位不同表现也不同【中医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