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台首页 养生资讯 食疗养生 运动养生 理疗养生 母婴常识 中医偏方 健康商城 |
养生资讯 | http://www.hyyqt.com#http://www.zhongshijiankang.com |
什么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什么原因所导致【体质养生】
发布时间:2025/4/8 22:30:12 发布人:我爱养生 点击:210
现在由于生活压力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的体质一点一点的酸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酸性体质的行列了,那么什么是酸性体质呢? 什么是酸性体质? 研究报告指出,健康人内环境的PH值在7.35到7.45 之间,即我们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可是根据调查,只有10%的人PH值在此范围内,属于碱性体质,多达70%的人是酸性体质,体液PH值经常徘徊在7.35左右或稍低,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与碱性体质者相比,酸性体质的人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泻、便秘等,到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如果长期处在酸性体质不加以改善,女性的皮肤会过早地黯淡和衰老;儿童会造成发育不良、食欲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中老年人则会因此引发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杜主任介绍,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当然,这只是PH值稍低一点的表现,如果体液‘酸’得厉害,人就受不了了。当人的体液PH值低于中性7时就会产生重大疾病,下降到6.9时就会变成植物人,如果只有6.8到6.7时人就会死亡。 六大原因造成人体酸化 1.饮食结构不合理 我们在平常的饮食中往往是精米白面、鸡鸭鱼肉蛋,一旦这些酸性食物成为我们的主食,酸性体质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2.运动不足 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但现代人以车代步现象愈来愈多,运动量大大减少,长久便会导致酸性代谢物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3.过重的心理负担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感情上承担着不同的压力。当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的时候,便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4.不良嗜好 烟、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无节制的抽烟饮酒等,极易导致人体的酸性化。 5.生活不规律 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 6.环境的严重污染 由于饮用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造成严重污染,人们摄入这些含有有害元素的饮水、食物和吸入有害空气后,其中的酸性物质会滞留在体内造成体质酸性化。 吃出“碱性”健康人 既然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以导致酸性体质,那么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一定能纠正酸性内环境。 在中医学中是存在身体酸碱平衡的说法。比如“海带可以说是碱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带能很好地纠正酸性体质。”平时感到劳累、疲乏、浑身酸痛的时候,不妨吃些海带。此外,人们常说喝茶能解乏,除了茶叶中的兴奋成分外,茶碱“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也起到缓解疲乏的作用。“大量运动过后,体内脂肪动员产生乳酸,让我们肌肉酸痛,这时吃个苹果,吃饭时以蔬菜为主,肯定能缓解一下。” 既然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那么平时就尽量少吃这些食物。“实在想吃时可以把它们和碱性食物一起搭配,比如炖肉时放些海带,烧牛肉时加些萝卜等等。” |
相关信息
○ 厨艺高手的调味法则【烹饪技巧】○ 儿童脉搏正常范围,脉搏形成的条件【中医常识】○ 嗜睡多梦是什么原因?这几种原因较常见【中医常识】○ 肺纤维化怎么得的?3个不良因素易引起【中医常识】○ 油炸食物后的剩油可以用来煮青菜【烹饪技巧】○ 6款变废为宝家常菜 滋补身体很有用【烹饪技巧】○ 炒菜少用油8个妙招【烹饪技巧】○ 减肥需要记住这四个要素○ 营养专家推荐四种升级玉米吃法【烹饪技巧】○ 沪染色馒头案主犯被判九年【饮食资讯】○ 深海鱼油为什么要和大豆卵磷脂一起吃?【中医常识】○ 甘蔗煮水要去皮吗?甘蔗煮水做法【烹饪技巧】○ 腰疼血尿怎么办?4个中医治疗血尿药方【中医常识】○ 炒菜时为什么要放油?炒菜用什么油最好?【烹饪技巧】○ 舌头溃疡怎么快速好,吃什么好呢?【中医常识】○ 我国将开展儿童食品和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饮食资讯】○ 宝宝皮肤红斑?湿疹?为您推荐防止方法【中医常识】○ 脉搏与心率的关系,心率的正常范围【中医常识】○ 怎样熬绿豆汤才不会变红?【烹饪技巧】○ 10秒钟教你巧碎大块冰糖【烹饪技巧】○ 洗山药手痒咋办?【烹饪技巧】○ 疱疹、皮肤瘙痒……这些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中医常识】○ 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中医常识】○ 吃得太油腻,3种癌症概率“飙升”,专家建议不超过这么多勺【烹饪技巧】○ 节假日吃包子饺子 皮馅烹调都要营养健康【烹饪技巧】○ 补钙效果翻倍 食材烹饪7个聪明招数【烹饪技巧】○ 炖肉4诀窍降低胆固醇【烹饪技巧】○ 教你怎么测量脉搏,一分钟就学会【中医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