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知识健康商城联系我们
  • 食管癌大多数是“吃”出来的!再次提醒:少碰4种食物,保护食道【饮食误区】
    我爱养生 发布于 2023/11/3 10:29:56 87

    刘奶奶打小开始就被教育:“吃东西要趁热,凉了就不好吃了”,所以她也就养成了“趁热吃、趁热喝”的习惯。

    孙女不止一次劝她不能趁热吃,会诱发食管癌,谁知却被刘奶奶反驳:“祖祖辈辈都这样吃东西,不也健健康康的,怎么还会吃出癌症来?”

    然而,刚过完65岁生日不久,刘奶奶觉得喉咙部位不舒服,吃东西都受影响,家人带她去医院检查,却被告知刘奶奶得了食管癌,而且已经是晚期……

    刘奶奶知道后,怎么也想不出自己会得食管癌。


    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食管癌在中国实在是太常见了。《柳叶刀》杂志指出,中国的食管癌患者是全世界排名第一,每年新增确诊和新增死亡的食管癌患者人数都是最高的。

    据统计,2017年全球食管癌新增患者人数是47.3万,死亡43.6万,而单是中国,新增食管癌患者人数就达到了23.5万,死亡人数达到21.3万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如此之高呢?

    全球一半食管癌患者在中国,原因可归结于4个字

    中国之所以有这么高的食管癌发病率,归根到底是这四个字导致的:

    中国人喜爱热食,无论是喝茶、喝粥还是喝汤,都喜欢“趁热喝”。然而,食管粘膜的正常耐受温度是40℃~50℃

    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会给食管粘膜造成刺激,长久下去会诱发溃烂等问题。《柳叶刀》也发表研究表示,长期饮用65℃的的饮料,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在食管癌高发的粤东、闽南地区,人们酷爱酱菜、酸菜等腌制食物,不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刊登的一项报告指出:

    酸菜的食用量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是因为这些腌制食物中含有一种致癌物——亚硝酸盐,经常食用,自然会增加患癌风险。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少地区,都有食用辣椒的习惯,无辣不欢的人群也更容易得食管癌,这是因为过于辛辣的食物会导致食管上皮细胞受损,引起炎症,长期下去,就会增加食管癌的发作风险。

    在中国的华北、华中等区域,煎饼、烧饼等偏硬的食物被当作主食的一种,而这些食物比较粗糙,再加上质地偏硬,如果吃快了,咀嚼不充分,会对食管的粘膜造成损伤,也更容易得食管癌。

    除了以上四个字之外,经常抽烟喝酒、吃饭狼吞虎咽的人,食管粘膜也会受到伤害,发生食管癌的风险也更高。

    那么,我们做些什么,可以预防食管癌呢?


    预防食管癌,主要从日常饮食入手

    要远离食管癌,不妨做好以下4点:

    吃饭慢一些:吃饭时切勿狼吞虎咽,细嚼慢咽不仅能享受食物的美味,也能更好地保护食管粘膜,而且吃饭的速度慢下来之后,也不会急匆匆喝热汤、热粥了。

    饮食搭配均衡:做好食物的搭配,吃得美味又健康,平时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腌制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而像烧烤、火锅等又辣又烫的食物,更要少吃。

    不吃发霉的食物:发霉的食物会产生亚硝胺,这是一种致癌物质,会诱发食管癌,家里有发霉的坚果、面包等食物,一定不要舍不得扔弃。

    同时,在采购食物时也要避免囤积,吃多少买多少,吃不完的食物要保存在通风的地方,防止食物发霉。

    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中都含有大量的致癌物,不仅会诱发食管癌,还会增加其他癌症的发作风险。而且,二手烟还会危害身边亲人的健康,因此,为了预防食管癌,一定要戒烟戒酒。

    为了摘掉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均第一的国家这个帽子,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而重中之重是每个中国人都要行动起来,为了自己,从今天开始,健康饮食,健康生活!

    参考资料:

    [1]《全球一半食管癌发生在中国,娇嫩的食管是怎么被“弄坏”的?》.消失吧肿瘤君.2020-12-22

    [2]《全球一半食管癌患者在中国,我们吃错了什么?》.李志斌.2019-05-01

    [3]《食管癌中国发病率全球居首 早防早治是关键》.民生网.2019-02-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回复此帖↓
    + 查看所有评论 →
    Re:食管癌大多数是“吃”出来的!再次提醒:少碰4种食物,保护食道【饮食误区】

    图片:
    *为防止滥发,每帖只能传一张图,多图可在回复中自己顶*
    验证字符:
    版权所有 © 【混元易气堂】中式健康网·传递健康养生正能量[www.hyyqt.com#www.zhongshijiankang.com]
    ICP备案号: 冀ICP备2021023722号-5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808-961
    ★致力于全民大健康的专业健康资讯平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