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脆生生的小吃以大米、花生等为原料,咬一口嘎吱作响,表皮还能拉出一段长长的糖丝。或许是因为它身上的甜蜜太契合新年的气氛,麻粩也成了闽南人家的新年必备——单吃、佐茶两相宜。
寻常食材华丽转身
制作麻粩虽费一番功夫,原材料却是寻常易得。家家户户皆有的糯米浸透后碾成米浆,沥干水分制成浆团。这时候,便可以请出另一主角槟榔芋了。只消将煮熟的芋头碾碎,与米浆团一同搅拌均匀,再擀压成薄片即可。
将浆团置于通风处晾上一两天后,就可以动手将其切成5厘米左右的酪坯。随后支开柴火大锅灶,滚热地烧起一锅棕榈油,老师傅们便能着手准备炸酪坯了!
酪坯下热油锅前,务必在常温的棕榈油里浸到边缘发白。只有经冷热“阴阳油”的交相刺激,原本小手指长的酪坯才会圆鼓鼓地膨胀起来,变成金黄色的“小香蕉”。
这道不起眼的工序,外人自然看不出门道,只有掌勺的师傅才知道个中玄机 ——若火候和起锅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酪坯才能在里头形成密密麻麻的孔洞,吃起来方有酥脆的口感。
这边厢忙着煎炸酪坯,另一边厢的白糖和麦芽糖也被煮成了糖浆。酪坯一出油锅,接手的老师傅眼疾手快将它夹到糖浆里滚上一滚,再干净利落地裹上一层花生粉或炒熟的芝麻,麻粩便大功告成了。
里中外三层皆美味
麻粩刚出锅时热乎乎软趴趴,此时并不适合食用。必须得放上四五个小时,待内外均冷却下来,此时品尝方觉出好来。一口咬下去,最里层的白色“果干”最是酥脆;中层的糖衣则藕断丝连,能拉出好长一段糖丝。至于最外头的花生或芝麻,各有各的滋味,总能叫口舌源源不断生出香来。
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东西实在新奇有趣,好玩多过好吃。在不少闽南娃娃的记忆里,童年时一定和小伙伴赛过这糖丝的长度呢!
因为有糖衣的包裹,故麻粩显得格外甜蜜。每年春节将至,咱厝人家大多会备上好一些,用于招待来客。当然,怕甜腻的大人也不必太过担心,只要有一杯咱厝的乌龙茶助阵,这麻粩的甜便减去了几分,只剩下恰到好处的香脆。
在咱厝,麻粩还有个近亲谓之“粩花”。实际上,这二者的“内芯”都以大米制成,只不过麻粩外裹花生粉或芝麻,而粩花则沾满炸过的白米粒。口感上,花生或芝麻较白米更脆香,故百姓们以舌头投票,而推麻粩为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