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台首页 养生资讯 食疗养生 运动养生 理疗养生 母婴常识 中医偏方 健康商城 |
养生资讯 | http://www.hyyqt.com#http://www.zhongshijiankang.com |
教你怎么测量脉搏,一分钟就学会【中医常识】
发布时间:2025/7/31 14:14:05 发布人:我爱养生 点击:255
脉搏也就是我们体内动脉的搏动,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通过测量脉搏跳动的次数来推测心脏跳的次数。那么怎么测量脉搏呢? 方法/步骤 第一,将我们的手臂轻松放在桌面上。当然不拘泥于桌面上,也可以放在自己的腿上,只要方便测量就行。 第二,将食指和中指压在桡动脉处,力度适中,能感觉到脉搏搏动就行。请大家参考下面的图片。 第三,我们可以测量30秒,然后将测得脉搏跳动次数乘以2,就是我们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了,一般成年人60--100次/分。 第四,我们在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下测量的脉率会高一些,我们可以等平静一会后再测量,这样更能反应我们安静情况下的脉率。 第五,脉搏短绌的病人,要两个人测量,即一个人测脉搏,另一个人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这个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我们普通人就了解一下就行了。 正确认识 脉搏跳动次数受年龄、性别、疾病的影响,有较多的变化,当我们学会测量自己的脉搏以后,如果在正常范围内那就最好,如果发现不在正常范围也不要慌张,因为紧张也会影响跳动次数,可再次测量,如果不放心可以咨询专业人士。千万别自己吓唬自己哟。 学会自己测量脉搏: 脉搏:指心动周期里血管内压力和血管容积变化引起的动脉搏动。 正常情况下,脉搏的节律与心脏搏动的次数一致,脉搏的节律和心脏搏动的节律一致。通过检查脉搏就可以了解心脏搏动的情况。病理状态下,脉率、脉律与心率、心律可以不一致。 正常情况下,脉率依年龄、生理变化、体力活动、情绪、妊娠状态而异。年龄越小,脉率越快。新生儿可达120―130次/分,婴幼儿为100―130次/分,学龄前儿童为80―100次/分,青少年期后与成人接近,成年人多为70―80次/分,老年人较低,为55―60次/分。运动员也比一般人低。 检查脉搏,可以用触诊法或脉搏描记法。用得最多的是触诊法,即触摸位于身体表浅部位,有足够长度,下面有较坚实组织的动脉的搏动。位于腕部掌面靠近拇指一侧的桡动脉,触诊起来最方便,所以经常被使用。 测量脉搏,要准备一只有秒针的表。先让受测者休息片刻,情绪保持安静。酒后,刚喝过热水,以及情绪激动、刚结束体育运动时,测量的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剧烈活动后应休息20分钟后再测。 检查桡动脉脉搏时,受测者可以坐着或躺着,手掌面朝上放,腕部伸直。检查者将自己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并拢,把指腹放在被测者手腕的桡动脉部位,这时检查者的手指能感觉到被测者的动脉在搏动。 检查者的手指在被检查者桡动脉上施加的压力大小以能清楚地触到脉搏为宜,然后数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或者测半分钟的脉搏数乘以2,有时也可测15秒的脉搏数乘以4。计算出每分钟的脉搏数。 测量脉搏时,应同时注意脉搏的节律和强弱,如注意每两次搏动的间距是否忽快忽慢,或是有无心律不齐,以及脉搏跳动是否有力或微弱等。 |
相关信息
○ 为什么包菜“撕”着更好吃?【烹饪技巧】○ 烫伤后怎么不留疤痕,有什么小妙招吗?【中医常识】○ 三焦是什么?三焦的作用是什么?【中医常识】○ 伤寒沙门菌感染症状有哪些?传播途径是什么?【中医常识】○ 手撕比刀切更能留住蔬菜营养【烹饪技巧】○ 煎豆腐放油多能不粘锅吗【烹饪技巧】○ 10秒钟教你巧碎大块冰糖【烹饪技巧】○ 卵巢保养的小妙招,别说你一个都不知道!【中医常识】○ 阴毛变白是怎么回事?阴毛变白什么原因引起?【中医常识】○ 什么中药清肝热较好 清肝热的中药【中医常识】○ 关于热敷你了解多少?我们谈谈热敷和冷敷的正确选择?【中医常识】○ 气管异物急救四法!你看懂了吗 ?【中医常识】○ 脸部皮肤松弛下垂, 修复紧致的秘诀【中医常识】○ 月饼添加人参价格翻番 专家称养生说法不靠谱【饮食资讯】○ 中疾控:每年投近400亿改善农村孩子营养【饮食资讯】○ 如何才能将鸡汤炖得清澈鲜美【烹饪技巧】○ 国家食药监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饮食资讯】○ 阴虚血瘀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特点?【体质养生】○ 肝脏在什么时候排毒,肝脏排毒需要注意什么?【中医常识】○ 脸色发黄是什么原因? 脸色发黄怎么调理?【中医常识】○ 冬季养生食谱?4款美食吃出好身体【体质养生】○ 男人怕冷是什么原因?这五点最常见【中医常识】○ 女性测排卵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中医常识】○ 排毒膏养颜 面部排毒膏的使用方法有哪些【中医常识】○ 广州新规:餐馆使用废油将重罚 按利润十倍开单【饮食资讯】○ 绿茶坚果最好放入冰箱储存【烹饪技巧】○ 染色馒头案开审被告辩称潜规则【饮食资讯】○ 皮肤过敏怎么办?如何缓解皮肤干燥过敏?【中医常识】 |